重温《甜蜜蜜》:今日的香港变了吗?

A

1986年3月1日,黎小军从北京来到广州。八十年代的香港,依然是大陆人眼中的天堂。香港回归以前,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与香港毗邻的广东省,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逃港,不为别的,只为活命。许多大陆人通过这种逃往的方式,变成了香港新的移民。 大陆改革开放以前,香港人眼中的大陆,就像如今我们眼中的北朝鲜,到处充满政治色彩,贫穷,无知,可怜。

剪不断理还乱,是一直流淌在香港人与大陆人之间的血缘,联系了香港和大陆。在电影中,它是黎小军的姑姑,她在香港孤身一人,从事着下层的皮肉生意,她大概是49年以前随父母迁居香港的那批大陆人,虽然落魄,总归变成了香港人。在现实之中,这种联系变成大陆与香港的地缘,是香港100年前不堪回首的清政府。香港与大陆的联系如此直接,又如此尴尬。香港如此之近,它与大陆隔河相望,却犹如天堂与地狱。

电影并没有告诉我们黎小军和李翘通过何种方式来到八十年代的香港,但至少,大陆开放了,他们不必像姑姑那一代历经流亡,也不必像十多年前的大陆人,冒着生命危险偷渡。

大陆渐渐苏醒,香港正在改变。

你来香港的目的不是为我,我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为你。我们都是为了摆脱命运,寻找自己的想要的生活。

黎小军、李翘像当年每一个普通的大陆人一样,怀着如此简单的愿望。但是在八十年代的大陆,从农村到城市务工的外地人还被称作“盲流”,大学生毕业还要服从国家分配,单位的职工想去另一个城市工作,还需要复杂交接审批手续,才能落户。

而那时候的香港,已作为亚洲四小龙领跑亚洲二十年。它对大陆有一种担忧,十年后,如果真的回归了,香港的未来究竟会怎样?

十年,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年限,更是大陆对历史的一个承诺。八十年代的深圳,还被刚刚设置为特区,在争议声中,作为一次改革试验而出现。黎小军离开北京,李翘离开广州的86年,距离邓小平同志的92南巡还有漫长的6年,大陆还在两种主义间摇摆,北京最热的夏天即将到来。

大陆在变,对于小民,谁又能预知未来呢?

黎小军和李翘,他们在香港,经营着小小的希望,却摆脱不了生而孤独的命运。在大陆的时候,他们是那一批迫切希望走出去的人,来到香港,大陆的早年生活给他们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不是香港人不喜欢邓丽君,而是喜欢邓丽君就暴露了你是大陆人。

大陆就像香港人不愿提起的悲惨童年。沉重地压在许多新一代香港移民身上。

黎小军不能像无牵无挂地选择他想要的爱情。或者说,来到香港,本来就是一场乌托邦,使他像无根之萍。如果没有来香港,黎小军会和爱人安安稳稳生活在大陆,虽然不富裕,但是知足常乐。他不会遇到李翘,不会发生这样一段不该发生的爱情。

饮食男女,在不同的地方,一个人可以遇到不同的爱情。你寻找的爱,最初它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是你遇到的他或者她,给了你爱情的定义。

在北京,爱情是纯色的期盼,是他骑着自行车载着她,去看河,描绘着有一天带着她去更远的地方,拥有房子和自己的生活。

在香港,爱情是痛苦的纠结,是他载着她穿过城市的街道,一起唱甜蜜蜜,一起学英文,一起度过在香港那段最苦的日子,一起在大年三十挤在逼仄的屋子里吃饺子,是他不知道该如何给家里写信。

是城市和人,定义了爱情。爱情是要在对的地方,遇到对的人。可惜难舍的爱情往往时空错位。

当黎小军把那副手镯送给李翘,两个城市的爱相遇了,他必须选择。

黎小军最终选择了已经不爱的恋人,李翘选择了能给他富足却给不了幸福的豹哥。故事似乎应该就此戛然而止。

过去打败了未来。宿命左右了选择。就像李翘在香港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有勇气回家报答父母,却已经物是人非。香港的故事结束了,一个已经苏醒的大陆正张开怀抱,等待着香港,纽约的故事开始。大陆距离世界有多远,他和她的距离就有多远。黎小军和李翘在纽约开始了新的生活,身在同一个城市,他们曾经走过相同的街道,她吃过他做的炸鸡,多少年过去,但是从来没有相遇。

香港要回归了。来自大陆的游客说,以前许多人离开大陆,寻找生活,现如今许多外面的人,去大陆,寻找商机。在游客不经意的话里,仿佛在嘲笑黎小军、李翘这样一批香港美国移民----他们费尽周折,历经艰辛才挣到的生活,在大陆人眼里,似乎已经今非昔比。岁月流逝,国家在变,人也在变。

如果这一辈子再也不能重逢,也就认了,一路走来,从大陆到香港,再到美国,摆脱不了宿命。

李翘终于拿到了美国的绿卡,黎小军终于在美国可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餐馆。曾经的梦想实现了。然而实现了,又怎样呢?美国人的生活本来就是那样,只是中国人过得太苦。

时代变了,当邓丽君逝世的消息传来,那个迷恋邓丽君的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是时候找回失去的激情,重新活过。

终于,在对的城市,对的时间,他和她相遇。

*********************************************************************************

*********************************************************************************

************************************************************************************

晚上看了部香港的老电影,陈可辛导演,黎明和张曼玉主演的《甜蜜蜜》,一部挺感人的爱情文艺片。

  这部电影的剧情引起了我很大的共鸣,黎小军从遥远的北方城市天津来到了南方的陌生城市“香港”,一个人漂泊在外,却认识了同样从大陆过来的李翘,同在异乡的孤独、迷茫和彷徨让他们的心离得更近。

  共同的奋斗和挫折让他们相爱了,那个磅礴大雨的夜晚,黎小军才发现,自己喜欢的可能并不是远方的爱人小婷,而是自己对面的李翘。但是他一直在逃避,逃避自己的感情。后来和李翘分手,接来了远方的爱人小婷并和她结婚,开始自己原先梦想中的新的生活。

  然而,当所有的梦想都实现的时候,黎小军却越发不安起来,这真的是他想要的爱情吗?为什么他心里牵挂的却是另外一个人。他的话越来越少,内心却在不断地挣扎,换来的是更多的痛苦和烦恼。所以,当黎小军搂着新婚妻子黯然地说,以前刚来香港的时候,要是当时你在我身边该多好啊,一句话说的多少无奈在其中。

  最终黎小军还是和小婷离婚了,独自跑到遥远的美国来逃避现实,这样的感情和背叛他承受不起,太深刻的感情,只能让人选择逃离,甚至没有勇气去面对。

  很多人说黎明在影片中的表演很木纳,我却觉得他演的很好,甚至让我产生了共鸣,因为我也有类似黎小军的一段经历,十一年前,我不也是独自一个人从遥远寒冷的北方城市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异乡深圳,同样是充满了新奇、迷茫和孤独,早先我也有着为了理想而打拼和奋斗的雄心壮志,后来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

  电影的结局,是个很童话的结局,导演可能为了迎合观众,让黎小军和李翘这一对苦命鸳鸯最终戏剧般地实现了重逢。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机缘巧合般的重逢真的很少,更多的却是擦肩而过的命运捉弄。

  因此,不要把你的爱人留在远方。爱她的话,就带她一起走吧。

电影《甜蜜蜜》主题分析

电影《甜蜜蜜》是1996年嘉禾电影出品的一部香港电影。陈可辛执导,黎明和张曼玉主演。荣获第34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女主角奖,及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9项大奖,在香港电影史上具有着奠基石式的地位。这部电影的创作初衷是为了纪念情歌天 后邓丽君的逝世,以邓丽君的歌曲为贯穿全篇的主旋律,讲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对同样来自大陆的青年男女相识相爱,以及理想、爱情与现实的种种冲突矛盾。

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分析来看,这部电影主要采用了内聚焦型的叙述视角,即以片中男主人公黎小军(黎明饰)的眼光来观看周围的一切人和物,他既是所有事件的参与者,也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通过黎小军这位从大陆远赴香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青年将与之相关的所有人物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有条不紊地以黎小军的眼光缓缓讲述这些人物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与人生选择。

人们都说,香港是个高度现实的世界,很多人都踏上奔赴香港的洪流之中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最后却都被湮没在残酷的现实之中,再也找不到曾经的自我与纯真。但是这部电影的可贵就在于它向人们讲述了在这个高度现实的世界中所上演的一幕幕与现实无关的爱情故事。

风烛残年的老妇人Rosie(小军的姑母)直到临终前都没有放弃对自己思慕了一辈子的明星威廉·荷顿的希望,为了这一个仅仅只有一面之缘的男人,她为之耗尽了自己的一生。在别人看来她着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神经病,但是她却爱得那样无怨无悔,就算临死时她都是幸福地宁静地死去的。

黎小军的英文老师与泰国女孩的爱情起初是不被任何人看好的,那位英文老师在黎小军的看来是风流好色的一类男人,而那位泰国女孩更是被人们传做是妓女。从黎小军的眼光来看,这两个人完全是独在异乡孤独寂寞,相互间想要寻求肉体上的慰藉而已。作为观众的我们始终是被黎小军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所牵引着的,但是电影在后来却告诉我们他们二人决定真正在一起了,英文老师甚至愿意陪着女友一起回泰国,这份原本不被看好的恋情却在故事结尾修成正果了。黎小军与李翘(张曼玉饰)二人爱情的遭遇种种更是这部电影表达的重中之重,他们二人都是被香港本土人排斥的大陆仔,在繁华的香港大都市中都怀有着自己的梦想,他们开始都坚信着在这座现实化的城市中只要勤奋苦干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们历经生活给予的种种打击与磨练后终于实现了自己所为的理想时才发现其实自己所失去的要比得到的更加宝贵。自己曾经信誓旦旦许诺下的人生目标其实不过是些浮云。蓦然回首,原来曾经风雨同舟,在困苦中相互扶持患难与共的爱人才是自己心里真正珍视的。也许这座高度现实讲求效率与利益的城市曾经改变过很多人与事,但是那种不为外部环境所改变的纯粹的爱情也依旧在上演。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感动如此多的观众,十几年来依旧被立为经典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这部电影的叙事视角的选取上是很成功到位的,它以影片男主人公的视角为观测口,以他的心理感受和思想情感来看待周围的人与事,无论是他最初的一些主观臆断还是后来渐渐看清本质后的恍然大悟,影片都是如实地展现的。这样一来可以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前后认识的不同对比也可以让观众有一种再认识、再体悟的深刻感,对影片的主题思考可能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影片男主人公特殊的身份让他能够担当起叙述者这个角色,无论是与他同甘苦共患难的打工妹李翘,还是教他的英文老师,再或是与他有着血缘关系的姑母,这些人与他在香港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这是由于这些人物与影片男主人公的密切关系,所以以他的视角进行故事的叙述才不会有任何突兀,而是顺理成章,十分合乎情理。

另外,他作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大陆打工仔,身上原本是最最纯正的大陆民风民习,他不远千里来到大都市香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种步入异地,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互之间的碰撞与矛盾在他身上是体现得最为明显的,他越是土气掉渣就越发显示出这两种不同文化的格格不入。以他的眼睛来看待香港的一切人与物是会产生很强烈的新奇感抑或是后来的疏离感的,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以黎小军为代表的极力想要融入香港却又被现实无情地排斥的外地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他们看似坚强憨厚,其实内心早已被碰撞得伤痕累累,他们内心无比脆弱,却依旧要在这座光鲜高效的大都市展现着自己最好的状态。这些人中不仅仅包括像黎小军这样的大陆打工仔,还有像李翘那样的能够熟练说粤语,不愿承认自己是大陆人却依旧是大陆人的打工妹,有像黎小军英文老师那样来自异国他乡会说英文,有着一份不错职业的外国人,还有像黎小军姑母那样的在香港生活了大半辈子却依旧难以融入这个社会的大陆移民。

这些人看似都要比黎小军先进几分,但骨子里承受的却是相同的苦痛。当黎小军初来乍到时,他们都宛若东道主一般给予他帮助,这种帮助里隐含的更多的其实是一种优越感,他们想要在这位来自大陆的弱势群体身上展现自己的优势,因为也这有这他这个彻彻底底的大陆人身上他们才能勉强展示一下以减缓自己终日承受的压抑感。但在本质上他们其实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不能被香港本土所承认的外地人,黎小军起初也是将他们看作与自己不同的人,所以对他们的看法是不够深入并且带有个人主观情感倾向的,但是后来,随着与他们的交往渐渐加深他对他们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他开始发现其实这些人与自己都是同一类人,他开始关注到他们笑容、自信背后所深藏的忧伤与无奈,并对之表以自己深切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是为什们这部电影中主人公黎小军对周围人物认识会产生前后不同情感的原因。我想从结构主义叙事视角这个角度可以探讨到这部电影所体现的深一层的内涵。

✍: Guest

2016-01-25, 104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