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味道:那些年,我们这样过端午(高清组图)

A

图为1989年杭州城郊的端午龙舟赛,杭州是著名的水乡,观众们坐着小船看龙舟比赛。新华社记者徐邦摄

端午节和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版本,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等,但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图为60年代,广州市民看龙舟。中新社

我国欢庆端午节的民俗很多,庆祝方式各式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端午食粽、赛龙舟、佩香囊、戴肚兜、悬艾叶菖蒲等等。赛龙舟是靠近水域地区端午节最重要的 习俗之一,这一运动先后传入日本、越南及英国等国家,并在2010年成为广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图为1993年,香港龙舟锦标赛,新龙舟的点睛仪式。 Getty

传统的龙舟一般是用坤甸等密度较大的红木作为材料,最怕太阳暴晒而爆裂,为保存龙舟,古人想出了用河塘底湿润的淤泥来包裹龙舟的方法,这样历经数十年龙舟 都不腐朽。图为2001年端午节前夕,广州近郊的村民纷纷挖起埋藏了一年的龙舟,准备一年一度的广州龙舟竞渡。中新社发 罗仰明 摄

在一些地区,赛龙舟的同时还进行抓鸭子的比赛,龙船快速行进,而船上的游泳高手要跳入江中抢鸭子,场面热烈。据说这是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方法沿用下来的。图为1988年,四川乐山,岷江上的龙舟赛,选手扑向水中捉鸭子。Getty

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和湖南岳阳屈原投江地汨罗,每年端午节的氛围更加浓厚,民间习俗也更为丰富。1982年,湖南汨罗江畔的一家人端午节包棕子,门口挂着蒲草、艾叶。新华社记者李九龄摄

包粽子这一风俗的起源为纪念2千年前投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当时人们怕河里的蛟龙伤害屈原,于是投粽子入江以饲蛟龙,以后逐渐发展为在端午节家家户 户包粽子,吃粽子。粽子用箬叶或苇叶裹住糯米煮熟,吃起来清香软糯,而和家人一起包粽子的过程更是亲情满溢。图为1985年,浙江一位农妇在节前包粽子。 新华社记者边伟虎摄

1985年,粽子是江南人民在端午节时互相赠送的礼品。新华社记者徐邦摄

1981年端午节,湖南汨罗,采艾叶是一种民间习俗。每当五月端午节,在门上均挂上一束艾叶,以防虫害。新华社记者王平摄

1982年端午节,湖北省秭归县家家户户门上挂上艾蒿、菖蒲。相传屈原喜佩带宝剑,艾蒿、菖蒲形如剑状,象征可以驱逐邪恶势力。新华社记者于澄建摄

1982年端午节,这是湖北省秭归县归州公社屈太婆正给她心爱的小孙女红娇点雄黄。雄黄是一种具有去毒作用的矿物。每逢端午节,给小孩额头点上用酒浸过的雄黄,表示可以驱毒避邪、平安幸福。新华社记者于澄建摄

1982年端午节,湖北省秭归山区的姑娘们,在端午节喜爱采集山上洁白的枝子花戴在头上。新华社记者于澄建摄

海南万泉河两岸民众有端午节洗“龙水”的习俗,每年这一天,市民采集艾草、槟榔花等5种野草用水浸泡后用于洗澡,以保佑平安。图为2005年端午节,海南琼海一位市民正在为孙子洗“龙水”。中新社发 蒙钟德 摄

香袋是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小孩常戴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用以避邪驱瘟;老年人则戴戴梅花、菊花、双莲并蒂等图案,为防病健身。图为1993年端午节前夕,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位百岁老太太在街边缝“香袋”送人。周一渤/FOTOE

此外,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并且有说法是遇到下雨时必须将其丢掉,寓意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图为2011年端午节,湖北武汉屈原纪念馆,两名孩子在玩端午“斗草”游戏,手上系着五彩丝线。新华社发

在江浙一带,端午节有吃“五黄”的习俗,即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除了“五黄”以外,还有防“五毒”的说法,“五毒”是指毒蛇、蜈蚣、蜘蛛、壁虎、癞蛤蟆。图为2006年端午节,江苏苏州一位小朋友穿着“五毒服”。FOTOE

2010年端午节,福建省莆田市小学生“撞虎蛋”,学生们在经五味草煮过的鸭蛋上写下愿望,然后两两相撞,祈求平安。新华社发

你眼中的端午节是什么样的呢?这个端午节,除了放假,我们总要做些什么,来体现我们过的是端午节。虽然粽子的口味有咸甜之争,民俗活动各地不一,但端午节 最核心的要义是对历史的缅怀,对习俗的传承,和在热闹的节日中对更好生活的期盼。图为2003年,海南万泉河畔兴高采烈洗龙水的小孩。

✍: Guest

2016-06-13, 109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