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鲜为人知的战争真相:一块三明治引爆世界大战(组图)

A

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历史都是胜利者的赞歌。史书中会刻意掩盖甚至直接抹去那些对胜利者不利的战争细节,而战败方的形象往往都狼狈不堪。历史常常美化过去,歌颂过往,导致现如今所流传的战争故事即便算不上彻头彻尾的胡言乱语,也绝对称得上愚蠢之极。为了让那些胜利者名流千古,那些“绘声绘色”的故事中,谎言与杜撰行为不计其数。然而,可悲的是,战争确是刀枪箭雨,残酷至极,根本没有故事中那样娓娓到来的温柔节奏。 10. 一块三明治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直流传在民间的传说(也是人们在聚会时经常讨论的精彩故事)——如果不是因为一块三明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极有可能不会爆发。该说法称,当奥匈帝国的统领之王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途径萨拉热窝时,一众刺客想要刺杀他(萨拉热窝事件)。故事里讲到,这些刺客埋伏在斐迪南大公的必经之路上。第一个刺客想用手榴弹将斐迪南大公炸死,然而却只伤害到了其车队中的一部分人。 最终,费迪南大公并未被刺客谋杀,此次事件之后,他还下令汽车司机载其前往医院看望了那次爆炸事件中受伤的手下。然而,费迪南大公的司机不慎迷路,将车停在途中一家店门前时,谋杀费迪南大公的凶手正巧在那家店里享受着自己的午餐三明治。谋杀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轻轻向窗外一瞥便看到了自己的目标。凶手一枪命中,打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些年来,这个故事情节在互联网上大肆流传,但据《史密森尼杂志》(Smithsonian Magazine)称,这一故事并不可信。单就故事本身来说,它根本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根本站不住脚。另外,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期间,根本也不可能出现三明治这种食物。然而,最重要的事实是,斐迪南大公的汽车司机并没迷路,他停车的地点,是他的必经之路。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普林西普在那里进午餐,也一定是专门驻守在那里等待着斐迪南大公的到来,根本没什么偶遇可言。 9. 美国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化险为夷

美国人常常大言不惭地说——是我们,是美国,拯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切。一位有趣的英国人回应说,美国人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明明比较晚,即便拯救世界的不是英国,那也应该是法国,美国怎么能这样问心无愧的邀功呢!然而,历史学家们尽人类所能,用毫无偏见的视角回看历史,得出结论——同盟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功劳最大的国家应该是苏联。 史学家们称,对于战争而言,每一个国家的贡献都功不可没。但就整体的损失和人力投入方面而言,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当其冲。不可否认,他们凭借着租借法案从中获利良多,得到了大量的武器和军用品,但人们往往忽视了他们所做的贡献。然而,史学家们也承认,如若没有一连串轰炸事件的支持,苏联也无法做出如此大的贡献。从中我们应当学到的是,对那些给予我们帮助的人,心存感激,对待事情,不必锱铢必较。 8. 独立战争中斗志昂扬的美军

“哪怕严寒渗入骨髓,哪怕死伤不计其数,哪怕全身伤痕累累,士兵们也奋勇直前无所畏惧,只因他们对祖国爱得深沉;他们甘愿牺牲小我,以换取同胞的福祉。”上述文字即为对美国独立战争(American Revolution)最为常见的一种形象描写。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多数美国人都不愿参战,使得乔治·华盛顿将军(General George Washington)上书要求首届联邦政府进行入伍征召。美国独立战争的号角吹响之时,群情激昂,纷纷应征,但这种热情很快就消失无踪。毕竟,他们欠缺作战经验,况且,军旅生涯不易,危机四伏。首批热血沸腾的人们报名应招结束,征募新兵无疑又成了梦魇一场。 只要有人愿意投身军旅,羽翼未丰的新政府便为他们提供额外的资金、奖利及丰富物资;他们的服役期甚至比义务兵还短。新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使军队永葆战斗力。这群士兵大多不是“托利党”(Tories)(译注:托利党效忠于英格兰);对他们而言,为之努力的动力是家园生计,而非国土自由。他们要考虑的是实际的温饱,而不是虚无的自由;他们所需要的是充足的食物,是温馨的家园。毕竟,这些新兵多为农民,并不适应残酷的战场。 7. 汉尼拔将军的大象奇兵

有幕战争场景赫赫有名,永载世界史册,那就是汉尼拔(Hannibal) 骑着大象,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脉(the Alps),将罗马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并发起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大战。在这个传奇的故事里,这支训练有素的大象骑兵,不仅跟着汉尼拔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而且在与罗马对抗的几场重大战役中,也都有它们的身影。 史学家们认为,这可能全属凭空捏造,至少绝大部分为编造。当时的罗马作家虚构了大部分场景,将汉尼拔的形象塑造得令人生畏,旨在以汉尼拔的溃不成军来反衬那些罗马大将的无上荣耀。 史学家认为,象群里大多数成员本就无法存活,遑论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即便存活下来,适者生存,那么留下的自然也只是象群里的少数“精英”。关于这群数量庞大的大象骑兵,有说法是他们在战场上受到惊吓,也有说法是训练员骑着大象,不料大象狂性大发,在多次重要战争中突破了汉尼拔军队的防线。 众多史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彻头彻尾的神话故事。汉尼拔与古罗马抗衡的任何一场大型战役中,其实都没有“大象骑兵”助阵。 6. 其实拿破仑也可以赢得滑铁卢战役,只要他……

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和征服者之一。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的战术称赞不已,且他的行为也确实改变了世界。大家都知道拿破仑的最后一战是滑铁卢战役(the Battle of Waterloo),也就是他最终被击败的那场战役。很多故事里都是这样说的:如果拿破仑赢得了滑铁卢战役,那他就能重新掌控自己所失去的东西,也许还能征服他不曾拥有的东西。不过很多历史学家都说,这种情况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的。 有很多历史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可以让拿破仑赢得滑铁卢战役的方法。他们提出,如果拿破仑在战争中表现得更“任性”一些,在关键时候发挥自己的优势,或者再冒险一些,那么他就有可能险中取胜。虽然我们在这里吐槽以上结论都是事后诸葛亮,但这并不是我们认为拿破仑不可能获胜的主要原因。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就算拿破仑最终在滑铁卢战役中赢得了胜利,在那之后,他还是会遇到滑铁卢这样荒谬可笑的艰苦战役。那时候拿破仑统治下的人民对他的支持已经大不如前,而他的敌人们则结成同盟,不断地巩固自己的力量,并对他设下重重阻碍,即使天才如拿破仑,面对如此险峻的形势,恐怕也难以克服。 5. 其实是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件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关于二战,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观点是:二战起因是德国对凡尔赛条约(the Treaty of Versailles)的苛刻条件感到不满。德国方面表示条约上的经济条件太过苛刻,导致国内上下怨声载道,使得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执掌了政权,从而造成了毁灭性的的破坏。曾经有段时间很多人都坚信以上观点,但是,来自多伦多的历史学教授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博士(Dr. Margaret MacMillan)从各方面研究了这一理论后,最终得出的结论却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的看法都是错的。 实际上在麦克米伦看来,如果要说凡尔赛条约对二战的爆发有一定影响,那一定是因为该条约还不够苛刻。虽然凡尔赛条约使德国蒙受了损失,但德国并没有因此而觉得自己沦为了战败国,人们只是因此感到恼火而已。这不但让希特勒愤懑不平开始集结人马,也使得德国拥有足够的力量来发起战争。因此有人认为,凡尔赛条约恰恰证明了妥协有时候反而会事与愿违。开始的时候人们总想尝试着不要过于宽容或是过于苛刻,从而妥协,结果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有人认为是希特勒把凡尔赛条约渲染得很可怕,从而号召人们支持他,但是这些人却忘了,早已经有很多人衷心拥护着希特勒;他们也忘了,希特勒的纳粹党从未赢得足够的选票助他获得总理职位。希特勒其实是通过幕后交易和阴谋诡计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谁又知道这其中有什么黑幕呢?纳粹党确实精于宣传,也会利用凡尔赛条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希特勒却并不是凭借于此才在大选中获胜的。 4. “春节攻势”战役决定了越南战争

大多数人认为,“春节攻势”战役作为最终攻势显示,美国无法赢得越南战争。北越在经历了长久疲惫战后,还能有巨大的军事力量反攻,昭示了战争结束在望。果不其然,美国从越南撤兵,为这场战争和这些疯狂的作战日子划上了句号。 “春节攻势”确实是战争的转折点,也可能间接促使战争结束,但战争远非美国失去军事力量那么简单。事实上,历史学家认为,如果美国在“春节攻势”后坚持奋战,极有可能稳胜越南。 不过,“春节攻势”可谓破釜沉舟之战,北越冒险分散了兵力。让人欣喜的是,孤注一掷取得了成效——但取胜的真相,仅是因为美国民众对这场战争深感疲倦。当“春节攻势”的图片、影像、报道在全美的新闻渠道中流传时,美国民众就已经开始意志低落,认为战争失败了。不久之后这场万众唾骂的战争结束,原因不过是美国失去了继续作战的意愿。 3. 美国因为珍珠港事件参加二战

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并未向日本正式宣战,也没对轴心国宣战。珍珠港事件爆发,迫使美国不再中立,它的行动皆因珍珠港事件而起。日本原本依赖美国提供给其大部分石油,但又去攻击中国——美国的同盟国。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因担忧战争可能爆发,下令冻结日本资产。日本贸易商在取得许可后,方能输出石油——这一举措,在某种程度上有损日本利益,但不至于引起战争。不幸的是,罗斯福总统又决定限制证件,使得没人能得到许可。他自信地认为,日本不敢袭击美国,又想停止对他们的资源供应。这便是事件的导火索。日本政府清楚自己失去了资源,明白自己必须加紧步伐去得到新能源,且势必要让美国海军吃吃苦头! 事实上,当时并未正式确定轴心国,美国却已有反抗轴心国的众多举措。罗斯福总统首先放弃中立,这为他向同盟国出售武器大开方便之门,之后又使租借法案通过,允许美国向其他国家借出或给予军事支持,前提是这些国家必须承诺将来要支付酬劳。 且罗斯福总统也做出了一个颇有争议的举措,他无视国会为英国提供50艘驱逐舰以换取西半球8个基地。这些举动使得轴心国发布正式声明,宣称必须互相保护,以免受美国攻击——很明显我们的干扰他们一清二楚。尽管很难劝服一战过后士气低落的美国民众再次参战,美国对轴心国的战争,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便已展开,只是无形罢了。 2. 苏格兰士兵着短裙对战英格兰

电影《勇敢的心》使得中世纪苏格兰人穿着颜色各异的格子呢短裙对战英格兰的形象,在大众心中根深蒂固。事实上,男人着裙装,是影视及其他媒体描述苏格兰风情特色的流行做法,可能大多数人在这部电影放映之前,就已经对此有所耳闻了。历史学家考证得知,苏格兰士兵着格子呢短裙参加战斗,并非完全符合史实(《勇敢的心》中也有其他许多对苏格兰民俗的错误演绎)。近几年来,他们为消除人们对苏格兰文化的误解做了很多努力。 尤其是历史学家费格斯·坎南(Fergus Cannan)(他自称与罗伯特和布鲁斯有亲缘关系),他花费了几年时间查找古籍资料并得出结论:中世纪苏格兰士兵所着战袍与大众所想并不一致。士兵所着束腰外衣,可能会让人联想起短裙,但两者款式却完全不同。制作这些束腰外衣的原材料并非格子呢,通常是用尿液染成嫩黄色的布料。士兵们在最外层会套件皮革制成的无袖背心,以作防护之用,此外,他们还系着皮质腰带。一些资料将这种装束风格称为黄色战袍,几百年后的今天仍备受推崇。 1. 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绝无仅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广岛(Hiroshima)和长崎(Nagasaki)的原子弹爆炸,是史上第一次以彻底摧毁为目的的核爆炸。此后,关于究竟该如何使用这些原子弹,学术界和政坛都进行了激烈辩论。一些支持者认为无论什么原因,发生在哪里,如此严重的破坏都是不合理的。而其他人坚信,当时如果没有做点儿什么来吓吓日本人,迫使他们乖乖投降的话,他们会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这么一来,战争双方的伤亡人数将多到无法想象。道德层面上来讲,我们很难说清怎样才是对的,但轰炸平民明显不是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 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早在广岛和长崎遭原子弹轰炸前,同盟国(Allies)和轴心国(the Axis)就开始研发原子弹了。现在大多数人会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或者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轰炸平民都是不对的,而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虽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的破坏,但却是在极端情况下为了迫使日本投降才做的决定。然而,美国在之前的战争中就曾向无辜百姓投弹轰炸,而且,有些爆炸所造成的破坏要远远大于广岛和长崎。 美国轰炸这两个城市之前就曾两次用B-29炸弹炮轰东京,投下的炮弹可能不止一个,造成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第一次轰炸造成10万人死亡,第二次更甚,又造成12.5万人死亡,两次轰炸共计将220平方公里左右(85平方英里)的城区夷为平地。相比之下,广岛原子弹破坏面积是这两次袭击破坏面积的四分之一,爆炸当天罹难人数约为8万。长崎毕竟是个小城市,爆炸致使4.5万人死亡,相比东京要少,摧毁的城区和土地就更少了。这并不是说长崎和广岛的遭遇不令人心痛,而是说那并非第一次摧毁性的原子弹爆炸惨剧。不管原子弹的使用有没有得到授权许可,美国都确确实实杀害了大批无辜百姓,摧毁了大片城区土地。

✍: Guest

2015-07-16, 1068👍, 0💬